1.1991年6月15日,菲律宾吕宋岛上的皮纳图博火山突然大喷发,2000万吨二氧化硫气体冲入平流层,形成的霾像毯子一样盖在地球上空,把部分要照射到地球的阳光反射回太空。几年之后,气象学家发现这层霾使得当时地球表面的温度累计下降了0.5℃ ,而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前的一个世纪,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温度效应已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1 ℃。某位持“人工气候改造论”的科学家据此认为,可以用火箭弹等方式将二氧化硫充入大气层,阻挡部分阳光,达到地球表面降温的目的。
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最能对该科学家提议的有效性构成质疑?
A.如果利用火箭弹将二氧化硫充入大气层,会导致航空乘客呼吸不适。
B.如果在大气层上空放置反光物,就可以避免地球表面强烈阳光的照射。
C.可以把大气中的碳取出来存储到地下,减少大气层的碳含量。
D.不论何种方式,“人工气候改造”都将破坏地球的大气层结构。
E.火山喷发形成的降温效应只是暂时的,经过一段时间温度将再次回升。
2.只有具有一定文学造诣且具有生物学专业背景的人,才能读懂这篇文章。
如果上述命题为真,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?
A.小张没有读懂这篇文章,他但的文学造诣是大家所公认的。
B.计算机专业的小王没有读懂这篇文章。
C.从未接触过生物学知识的小李读懂了这篇文章。
D.小周具有生物学专业背景,但他没有读懂这篇文章。
E.生物学博士小赵读懂了这篇文章。
3.经过反复核查,质检员小李向厂长汇报说:“726车间生产的产品都是合格的,所以不合格的产品都不是726车间生产的。”
以下哪项和小李的推理结构最为相似?
A.所有入场的考生都经过了体温测试,所以没有入场的考生都没有经过体温测试。
B.所有出厂设备都是检测合格的,所以检测合格的设备都已出厂。
C.所有已发表文章都是认真校对过的,所以认真校对过的文章都已发表。
D.所有真理都是不怕批评的,所以怕批评的都不是真理。
E.所有不及格的学生都没有好好复习,所以没好好复习的学生都不及格。
解析:
答案:ECD
1.解析:E。本题为“削弱型”。选出能最大程度降低原结论成立概率的选项即可,一般有4种角度。
该科学家的论据:“火山喷发产生的二氧化硫形成的霾”给当地降温了
结论:可以用火箭弹等方式将二氧化硫充入大气层,阻挡部分阳光,达到地球表面降温的目的
该科学家的结论显然是一个措施或建议,根据因果关系,该科学家显然假设了:火山喷发是该地降温的原因。
A说结论中的措施有副作用,削弱结论,但是力度较低。因为其副作用——导致航空乘客呼吸不适(未必会影响健康),相对于其要达到的目的——给地球降温而言,可以忽略不计;B是加强;C是的对象不一致,无关选项;D同A,有削弱,但是力度低。“破坏大气层结构”未必会对人类生存有不良影响,相对于其要达到的目的,该副作用可以忽略;E注意本选项的句意存在转折(尽管没有的转折词),所以重心是“会再次回升”——即:E说的是火山喷发不会导致降温。直接否定论据的正确性,削弱结论。
备注:“措施——目的型”题目中,一个措施如果有副作用,一定是对该措施可行性的削弱,但是其削弱力度的大小取决于与其要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比较:
副作用<其要解决的问题,该措施可行;
副作用=其要解决的问题,该措施无意义;
副作用>其要解决的问题,该措施一定不可行;
2.解析:C。本题是“求结论型”,形式逻辑中的真假值推断。注意题干中的命题。
本题选“不可能为真”,即:一定为假的选项。
题干的命题为:读懂文章→(有文学造诣∩有生物背景)
逆否于:(非有文学造诣∪非有生物学背景)→非读懂文章
A的条件不一致,排除;B条件不一致,无法判定;C是与题干矛盾的,一定为假(假言否定律);D不能反推;E与题干不矛盾。
3.解析:D。本题属于“类比分析”中的“结构的类比”。“推理结构最为相似”就是找出与题干推理结构“同构”的选项。用“填空法”。
题干的逻辑推理结构:所有A都是B,所以,所有非B都是非A。(结论是前提的逆否命题)
A选项的结构:所有A都B,所以,非A都是非B。 不一致;
B选项的结构:所有A都B,所以,所有B都A。 不一致;
C选项的结构:所有A都B,所以,所有B都A。 不一致;
D选项的结构:所有A都是非B,所以,所有B都非A。 一致;
E选项的结构:所有非A都是非B,所以,所有非B都是非A。 不一致。
关注成都高仕(华章)官方微信,让您备考之路更简单